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又是一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近年来,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的市科协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积极引领全市科技工作者围绕“突出开放招商、强化项目带动”发展大局,燃烧创造激情,汇成创新热潮,在短板攻坚中争先突破,在前沿探索中争相领跑,在经济主战场中争当先锋,书写科技事业的崭新篇章,为我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科技筑梦,建功立业。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我市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关键之年。广大科技工作者为了提高莆田科技发展水平,在创新创业创造中奋勇前进;为了做好疫情防控,他们义无反顾,在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日夜奋战;为了科教兴莆,在三尺讲台上,他们诲人不倦,在实验室中,他们苦苦求索;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他们用铿锵坚实的脚步走遍莆阳大地,挥洒汗水和心血。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一群义无反顾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夜以继日、奋勇拼搏在一线,筑起了坚实的防线。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主动奋战一线,尤其是“白衣”科技工作医护人员,他们不顾艰险和个人安危,潜心科研攻关,奔赴战“疫”前线,在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日夜奋战,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了科技支撑。
李琳琳是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手术室护士,虽然支援抗疫工作存在很多未知与挑战,但她明白职责所在。她离开熟悉的无影灯,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戴着令人呼吸费力的N95防护口罩,开始了抗疫支援之旅。坚守发热门诊的近一个月时间里,她做到了分诊、处置、护理患者,事事巨细。厚重的防护服下,她用实际行动诠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真谛。
在疫情爆发的那段时间,口罩等防疫物资出现了短缺。我市不少企业纷纷转型生产口罩,助力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长期从事质量技术研究的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卓俊杰带领他的技术团队第一时间介入、了解、调研口罩的生产要求,标准要求,原材料要求,和各合作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把关质量要求,辅导莆田市吉瑞科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福建省中特检测研究院第一时间建立了口罩检测实验室,不仅为企业自身的口罩生产质量把关,还能为莆田其它口罩生产企业提供质量检测服务,为莆田的口罩行业质量安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莆田企业复工复产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在创新创业创造中,有一群砥砺奋进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探索未知、勇攀高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快速转型发展。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在新万鑫(福建)精密薄板有限公司,技术副厂长蔡伟刻苦钻研真本领,立志行业攀高峰,在硅钢领域的科技海洋中,蔡伟迎流而上。经过他的努力,该公司司取向硅钢系列产品于2017年1月通过了印度国家标准局(BIS)认证,产品顺利出口印度,产品质量和性能获得印度客商的好评,该公司成为中国取向硅钢产品进入印度市场的首家民营企业,标志着该公司冷轧取向硅钢的国际地位。
在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一台橘红色的“机器人”挥舞着长长的手臂,将一桶桶涂料整齐地码成垛,一小时能码完480个涂料桶,是40个工人的工作量。这是该院码垛机器人福建省高校工程中心主任徐维雄潜心钻研的成果。2019年7月,教育部公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认定结果,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码垛机器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优先选择。
-----------------------------------------
——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中,有一群孜孜不倦的科技工作者,他们不断创新拓展服务方式,搭讲台、建平台,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
科学素质关乎公民个人的生活与成长,在莆田市第十一中学有一个防震减灾科普人,他就是林建勋。作为地理组组长、区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之一,30多年来,他通过防震减灾知识讲座、知识竞赛、课外活动、社区服务、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活动等方式,提高广大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和自觉性,以及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有一群朴实可爱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把汗水和心血挥洒在广袤的田间地头,不求回报带动农户致富增收、振兴乡村。
在城厢区新华云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华亭镇五云村科学种果致富的“领头雁”林美和的带动下,五云村民因地制宜,通过高位嫁接换种,把原来的老品种“乌龙岭”“油潭本”等改良成新品种“立冬本”“四季蜜”,并采取套袋、科学喷药等无公害管理技术,改变了普通龙眼品种出现“大小年”的现象,实现了年年稳产、高产的目标。目前,该村已成为我市最大的“立冬本”“四季蜜”基地。仅此一项,就可为当地农民人均年增加收入1200多元,让不少贫困实现了脱贫。
在提升群众收入的同时,乡村振兴也离不开优美的人居环境。在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城乡规划系教师、莆田学院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规划青年突击队队长朱宏莉的带领下,她所主持开展的以发展渔业休闲产业为主体《后海休闲旅游规划》在2019年获得“中国美丽渔村”的称号。她用一腔真情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洒满奋斗汗水,用辛勤努力使传统乡村村落重焕勃勃生机。在城乡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她拼尽全力保护传统自然村落,留住了最美的乡愁。
当下,我市正掀起“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的热潮。广大科技工作者已然充分感受到时代的召唤,他们表示,接下来将秉承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在科技攻关方面多出招,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潜心钻研科技创新,让科技成果在莆田多落地,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转化一批科研成果,为莆田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
(全文事例皆摘录自“我身边的科技工作者”征文)